“阿坝”一名形成于唐朝时期。唐太宗贞观年间,吐蕃赞普松赞干布以武力进攻松潘向唐求婚,占领松州以西地区后,从吐蕃腹地阿里一带迁民至本地并居住下来繁衍生息。他们自称“阿里娃”。随着时间推移,“阿里娃”的简称“阿娃”(喻指阿里人开发的地区)被作为本地地名使用,汉译即为“阿坝”。阿坝地区历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时代即有人类生息繁衍。公元前316年秦惠文王灭巴、蜀后设置蜀郡,始建湔氐道(治地今松潘县北),隶属蜀郡。1953年3月成立四川省藏族自治区(地级),1955年11月更名为四川省阿坝藏族自治州,1987年7月更名为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州政府驻地马尔康市马尔康镇)。全州现辖马尔康市(县级)、金川县、小金县、阿坝县、若尔盖县、红原县、壤塘县、汶川县、理县、茂县、松潘县、九寨沟县、黑水县、卧龙特别行政区。辖区面积84242平方公里,2023年末,全州户籍人口89.52万人,常住人口82.3万人。2023年全州地区生产总值503.19亿元,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62.94亿元,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4.9%、7.4%。
风景秀丽的生态屏障。阿坝州位于青藏高原东南缘,四川省西北部,东经100°30′-104°27′,北纬30°35′-34°19′之间,是长江黄河上游重要生态屏障和重要水源涵养地。全州地表整体轮廓为典型高原,地势高亢,高原由丘状高原面和分割山顶面组成,平均海拔在3500-4000米之间。山势南高北低,河谷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山川呈西北至东南走向,境内最高海拔四姑娘山主峰6250米。阿坝州复杂的地形地貌导致多样的气候,西北部的丘状高原属大陆高原性气候,四季气温无明显差别,冬季严寒漫长,夏季凉寒。山原地带为温凉半湿润气候,夏季温凉、冬春寒冷,干湿季明显。高山峡谷地带,随着海拔高度变化,气候从亚热带到温带、寒温带、寒带,呈明显的垂直性差异。阿坝州是世界十大生物多样性中心之一的青藏高原的一部分,是中国川西—滇北植物特有现象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成都平原及长江、黄河上游的“绿色生态屏障”和“珍贵生物基因宝库”,有大熊猫、川金丝猴、珙桐等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植物。全州耕地8.4万公顷,森林覆盖率26.5%,森林蓄积4.6亿立方米,天然草原资源452.2万公顷,其中可利用草地面积385.63万公顷。因地形气候复杂,阿坝州自然风光瑰丽多彩,拥有世界自然遗产、人与生物圈保护区和“绿色环球21”三项桂冠的风景区九寨沟、黄龙,世界自然遗产和人与生物圈保护区卧龙。全州拥有A级旅游景区128个,其中5A级景区4个,分别是九寨沟风景名胜区、黄龙风景名胜区、汶川特别旅游区和四姑娘山景区,4A级景区27个。此外还有夹金山、雅克夏等6个国家森林公园,南莫且湿地、若尔盖湿地、卧龙、勿角、曼则塘湿地等16个国省级自然保护区,卡龙沟景区、米亚罗红叶、叠溪—松坪沟等6个省级风景名胜区。
民族团结的红色沃土。阿坝州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聚居地,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逐步形成了以藏、羌、回、汉为主体的特色地域文化。阿坝的发展史就是一部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团结进步史。5000多年前的人类活动、河曲江源、蚕丛大禹,孕育了古蜀文明的曙光,营盘山、刘家寨等古文化遗址,印证了长江文明和黄河文明在这里交融互动。文成公主入藏开启了民族团结之门,茶马古道联通了民族进步之路,这里成为我国西部地区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大通道。在长征途中,红军在阿坝爬雪山过草地,辗转停留16个月,开辟川西北革命根据地,创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少数民族自治政权——格勒得沙共和国中央革命政府,先后在两河口、芦花、毛儿盖、沙窝、巴西等地召开政治局会议。全州13县(市)被四川省人民政府认定为革命老区县,长征期间全州各族群众积极支援红军,书写了中国历史上的“牦牛革命”。在汶川特大地震抗震救灾和恢复重建中,全国各族人民同舟共济、守望相助,谱写了一曲曲团结奋进的感人乐章。在脱贫攻坚中,党政军民劲往一处使,东西南北中拧成一股绳,汇聚了排山倒海的磅礴力量。自1953年建州以来,阿坝州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民族宗教政策,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扎实做好稳州兴州等各项工作,开启了新时代阿坝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新局面,民族团结之花在净土阿坝竞相绽放。2019年12月9日,阿坝州被命名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深化少数民族文化传承,阿坝州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区被列为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嘉绒文化生态保护区、河曲马黄河草原文化生态保护区、白马文化生态保护区被认定为首批四川省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
绿色先行的净土家园。阿坝州地处国家“两屏三带”生态安全战略格局核心区域,是长江黄河上游重要生态屏障和水源涵养地,近年来,阿坝州坚定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扎实推进“七大保护”行动、“七大治理”工程,系统推进“人草畜”三配套综合平衡,统筹解决上下游、干支流、左右岸生态突出问题,全州林草综合覆盖度达到85.5%,“两化三害”面积年均减少137.92万亩。系统保护成色十足。建成黄河干支流生态防护带741公里,巩固退耕还林成果76.68万亩,常态管护天然林5580万亩、天然草原4718万亩、湿地884万亩。全州主要河流出境断面水质常年达Ⅱ类标准以上,草原综合植被盖度达85.5%,土壤质量保持优良,空气质量常年保持全省前列。全州始终坚持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将“双碳”战略贯穿产业发展全过程,努力在绿色高质量发展上迈出新步伐。以培育生态旅游产业集群、清洁能源产业集群、高原畜牧业产业集群、特色果蔬产业集群、特色文化产业集群、中藏羌医药产业集群、现代物流产业集群、锂电产业集群、碳汇产业集群、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为抓手,聚焦突破产业瓶颈,加速推进现代农牧业产业示范园、县域中小微企业产业园建设,积极打造更多文化旅游A级景区、名镇名村名寨,大力培育消费和工业规上企业,积极构建“6+N”高原特色农牧业、“5+N”生态工业、“1+6”现代服务业产业新体系。阿坝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底线始终不变,留住绿水青山的自觉行动始终不变,在绿色高质量发展战略引领下,阿坝正向建成生态美丽、和谐幸福、富裕小康的净土家园目标迈进,“熊猫家园·净土阿坝”正在走出一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生态文明之路。
当前,全州上下正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和党中央决策部署,精准把握川西北生态示范区、经济欠发达地区和涉藏地区“三大定位”,牢牢抓住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长江经济带建设、新一轮西部大开发,认真落实省委“四化同步、城乡融合、五区共兴”发展战略。以绿色高质量发展为主线,阿坝人民正拧成一股绳、聚成一条心,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阿坝的绚丽篇章。(数据来源:相关部门公开发布数据)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