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燚 记者 王和斌
夏日的壤巴拉高原绿意盎然、生机勃勃,“文化原乡·福地壤塘”处处流淌着藏族文化的血脉,每栋建筑、每条街道、每个村寨、每处田园都别具一格,一个个“小景观”串联成“大风景”。
近年来,壤塘县依托文化旅游资源禀赋,坚定推进“文旅兴县”发展战略,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动文化旅游深度融合、高质量发展,绘就出一幅欣欣向荣的文旅融合发展新图景。
2024年,壤塘县接待游客突破62万人次、同比增长9.43%,实现旅游收入超45000万元、同比增长9%,文化旅游成为全县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
以文塑旅,构建多元化场景
打造旅游“新体验”
古扇为底、鎏金勾勒、藏香静心,跟随画师央迫和才让嘉的画笔,在点染交汇中品味非遗魅力,欣赏流转线条下的唐卡艺术……近日,由“文化原乡·福地壤塘”北京行活动延伸出的唐卡艺术及绘制分享会在北京市顺义区新时代文明实践基地举办,为参与者提供了一场独特而静谧的文化体验。
壤塘县素有“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中国藏族民间文化保护传承基地”的美誉。近年来,壤塘县立足非遗优势,深入挖掘本地文化资源,先后设立唐卡、藏香、藏陶等非遗传习所46个,在上海、深圳等地建立传习“飞地”基地23个,充分利用美术、传统技艺等非遗资源,积极探索“非遗+”发展模式,推动文化旅游深度融合。
2014年以来,壤塘县致力于让壤巴拉非遗文化“走出去”,先后在上海、杭州、北京、巴黎等地举办非遗艺术展,为观众带去一场场跨越地域和时空的文化之旅。“静态展览+沉浸体验+立体推介”提升壤塘非遗的知名度,引得不少“览客”亲临壤塘感受不一样的文化魅力。
“游客可体验清洗、除草、熬煮、打浆、晒纸、打磨等全流程造纸工序,还能感受唐卡、藏毯、藏香等制作工艺。”据壤塘县中壤塘景区管理处工作人员邓巴如扎介绍,基于游客沉浸式体验壤塘非遗的需求,前期探索开设小规模“非遗体验班”取得良好成效,下一步将正式开发这条贯穿壤塘县3个乡镇、串联3个不同非遗主题的研学游线路,壤塘“体验经济”新市场将逐步打开。
从“览客”到“游客”再到“留客”,壤塘非遗不仅将多元场景下的消费者引进壤塘、留在壤塘,也在线上、线下消费体验场景中实现客流量价值转化。线上开发的文创T恤、挂件、陶瓷杯垫、手工皂等产品深受好评;线下以中壤塘镇为代表辐射带动旅游业态升级和一站式服务提质。
这场非遗文化传承与旅游产业升级的“双向奔赴”,势必让古老技艺走出高原,让非遗文化焕发新的光彩。
以旅彰文,塑造旅游品牌
激发文化“新活力”
驱车沿国道317线行进,在壤塘县吾依乡修卡村一处山顶,形态各异的特色建筑物巍然矗立,霭霭薄雾围绕山间,犹如“云顶天宫”,这就是藏民族建筑史的“活化石”——悬天修卡藏寨。
作为红军长征走过的地方,沿路折进的章腊沟红色旅游路入选2024年“全国十大最美农村路”。吾伊乡创新探索“生态+文化+产业”融合发展模式,唤醒高原深处的红色记忆。
“结合乡域内文化资源分布特点,以旅游观光为纽带,打造具有乡村特色的文旅融合模式。”吾伊乡工作人员王娇介绍,下一步将借助全州精品民宿打造契机,规划一条乡域精品旅游线路,将分散的壤古温泉、悬天藏寨、曾克寺、章腊沟等文旅资源串联起来,形成乡村旅游品牌。
一乡一特色,一村一品牌。“小”乡村折射“大”思路,壤塘县境内有以香拉东吉圣山、海子山、野人大峡谷等为代表的山水文化;以确尔基、棒托寺石刻大藏经及塔群、日斯满巴碉房为代表的文保文化;以壤巴拉节、赛马节、看花节等为代表的民俗文化;以藏戏、书法、绘画、雕塑、川西北民歌等为代表的文学艺术……如何让这些文化重新“活起来”,壤塘县经过多年的不懈探索,走出了一条文旅融合发展新路。
“坚持‘以点连线、以线促带、以带兴面’的空间发展格局,以壤巴拉文化为核心,整合全县丰富文化资源,依托香拉东吉圣山游、南莫且湿地游、海子山游等网红旅游线路,联合多家旅行公司打造个性游、自驾游、探险游、深度游等品牌化旅游产品,以旅彰文,推动文化产业、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壤塘县文体旅局工作人员美足给出了“答案”。
文旅融合,多向发力夯基础
注入产业“新动能”
近日,记者在壤塘县吾伊乡克久旅游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施工现场看见,大型机械往来穿梭,工人们各司其职,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
“目前,游客中心主体已初具雏形,建成后将集服务、展示、体验于一体,配套的智慧旅游系统将进一步促进文旅融合发展。”壤塘县发改局项目负责人鲁成龙说。
项目是产业发展的基础,文旅融合发展离不开项目支撑。壤塘县坚持把项目建设贯穿文旅产业发展的全过程,今年将投资5000万元,建设蒲西乡美丽乡村路;投资2000万元,启动壤古村克久温泉提升改造建设;投资300万元,建设尕多乡瑟谷村生态文化旅游项目;投资120万元,实施中壤塘镇旅游厕所建设项目……一笔笔真金白银的投入,一个个提档升级的文旅项目全面铺开,为壤塘县文旅产业发展注入“新动能”。
文旅融合前景广阔,人才兜牢创新基底。近日,壤塘县举办文化志愿服务能力提升培训,为30余名文化志愿服务骨干“充电赋能”,充分发挥文化志愿者在政策宣传、文化传播等方面的主力军作用。壤塘县人社局相关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下一步,壤塘县将组织开展文化旅游行政管理人才、文化旅游经营管理人才、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等涉旅人才培训,重点提升行业监管、企业管理能力和一线从业人员服务技能。”
据壤塘县壤巴拉文化研究中心负责人罗海文介绍,壤塘县将持续培育本土文化规上企业,发挥知识产权在文化产业发展中的引领作用。今年,壤塘县以知识产权保护促进产业发展,以文化产业产值提升为目标,完成3个知识产权申报。
深化文旅融合,赋能全域旅游。壤塘县坚持从项目投入、企业培育、人才培养、基础建设等方面着手,在全产业链上多向发力,一幅文旅共融共兴的和美画卷正徐徐展开。
记者手记:
壤塘县平均海拔3285米,这里是名副其实的壤巴拉高原。地处偏远一直是制约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正因为“养在深闺”让众多传统文化、手工技艺等得以很好保存。文化基因浸润,非遗活态传承,传统文化是刻在壤塘儿女骨子里的标签。
近年来,壤塘县深入挖掘、传承保护、有效利用当地非遗资源,通过实施“走出去”战略,让更多人了解壤塘、走进壤塘、宣传壤塘,“文化原乡”在新时代绽放全新魅力,并通过打造文旅IP、推动文旅深度融合,让全域旅游成为县域经济发展新增长极。
如今,旅游不单单是欣赏美景,文化也延伸出新时代的特殊内涵,“文化原乡·福地壤塘”走上了世界大舞台。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相关信息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