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陈树林)近年来,松潘县以建设国家级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区为契机,推动古老的羌族文化在新时代焕发生机。通过“保护传承、创新转化、文旅融合”三大路径,构建起羌族文化生态保护的松潘模式,成为非遗保护与乡村振兴深度融合的典范。
松潘县紧扣“文化强县”目标,将羌族文化生态保护纳入县域发展整体布局。2024年出台《羌族文化(松潘)生态保护区五年规划》,与《川西北生态示范区国土空间规划》等紧密衔接,明确提出打造“南北向藏羌回文化走廊及东西向红色文化走廊”的战略布局;成立专项领导小组,构建“县级统筹、乡镇落实、部门协同”的工作机制,将非遗保护纳入年度目标考核,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责任体系。
2024年,公布第七批12项县级非遗项目,包含白羊茶制作技艺等特色内容。目前,全县有81项非遗代表性项目,其中国家级1项、省级9项,形成了从国家级到县级的完整保护体系。松潘古城入选首批州级非遗集镇,进安镇获评“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成为羌族文化活态传承的标志性载体。
松潘县创新推出“非遗+”模式,促使古老技艺融入现代生活。2024年,举办羌族刺绣培训班,吸引900人次参加,并采用“传承人授课+市场对接”模式,培养出一批兼具传统技艺与创新思维的年轻人才。全县14所非遗传习所常态化开展教学活动,其中省级非遗体验基地——象藏艺术唐卡传习基地,年接待研学游客超2万人次,成为藏羌文化交流的重要窗口。
在非遗活化利用方面,松潘县探索“非遗工坊+产业”路径。松曲香非遗工坊整合羌族传统制香技艺,开发出“松潘藏香”系列产品,年销售额突破500万元,带动当地50余名妇女就业。6名非遗传承人创立公司,打造“羌绣服饰”“羌族银饰”等特色品牌;15名传承人投身旅游演艺行业,让羌族多声部民歌、花灯舞等走进《松州天地》剧场。
松潘县将羌族文化深度融入全域旅游,构建“文化体验+生态观光+红色研学”的多元旅游业态。在“非遗+旅游”模式下,松潘站、黄龙九寨站等交通枢纽设置文化展示区,双流国际机场的灯箱广告持续传播羌族文化。2024年,在西安、成都等地组织的旅游推荐会,吸引超50万人次关注,带动旅游收入增长12%。
镇坪乡麦吉村依托羌族多声部民歌、萨朗舞等非遗资源,打造“云上麦吉”民宿集群,年接待游客6万余人次,村民人均增收超8000元。该村成立的羌绣合作社,开发香包、抱枕等文创产品,通过电商平台销往全国,2024年线上销售额突破200万元。在“非遗+节庆”模式下,黄龙庙会、毕曼歌节等活动设置非遗大舞台,年吸引游客30万人次,成为文旅融合的热门IP。
站在新的起点上,松潘县以“文化强县”为目标,持续深化羌族文化保护与传承。未来,松潘县将加快提升国家、省、州专项资金使用效益,全面做好羌文化生态保护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不断提升国家级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水平,积极依托社交网络和电商,搭建非遗产业传播和交易平台,推动羌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工作再上新台阶,让千年羌韵在新时代绽放更加耀眼的光彩。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相关信息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