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 3月12日,由中建二局承建的四川红原安曲一期光伏项目首批5.28万千瓦实现并网发电,标志着项目建设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果,正式进入运营阶段,为工程后续全容量投运打下坚实基础。
红原安曲一期光伏项目占地面积达8000亩,设置76个光伏阵列区,共计安装45万块单晶双面光伏组件,建设1座220千伏升压站和1座总功率为50兆瓦储能电站,总装机规模达25万千瓦,对当地能源结构优化和供电安全保障能力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因地处海拔3500米至4010米的川西高原,项目建设面临高海拔、低气温、季节性冻土、地质结构复杂等困难。据中建二局项目经理肖利介绍,为保障首批并网发电,项目团队挂图作战,细化分解重大里程碑节点,及时采取纠偏措施,设置2座高压氧舱,高峰期投入机械67台,作业人员达900余人,79天完成C区38个方阵支架16个方阵组件安装施工,64天完成了升压站安装。项目建设紧盯关键节点,全力推进项目进程。
为加快施工进度,项目还采用光伏铺装机器人进行光伏组件安装,单台光伏板铺装机器人每小时可铺设80—100块光伏板,作业速度是同等人工的4倍,大幅降低了运输损耗。
红原县安曲镇拥有优质的天然草场,畜牧业是当地支柱产业。中建二局项目团队考虑到当地牧民的放牧需求,光伏组件支架最低点离地间距不小于2米,既能充分吸收太阳辐射,减少草地水分的蒸发,又能起到防风固沙的作用,有利于植被生长,实现“上可发电、下可养殖”的双绿色生态开发模式,发电、畜牧两不误。
项目建设的升压站和储能电站需要将草皮连根带土剥离。为最大限度减少施工对高原草场的扰动,项目在四川草原科研院的专业指导下,同步建设了2000平方米智能暖棚。暖棚采用高透光材料,配备智能环境控制系统,可实时调整温湿度,为草皮提供适宜的生长条件。
“把光伏板下面的草甸分块剥离,移到暖棚里分层堆码、培育,待光伏板安装完工后再进行回铺,从而恢复其原有的生态功能……”肖利说,智能草皮养护暖棚对于高原寒冷地区来说,是一项兼具创新性和实用性的技术,是避免高原草场施工对生态环境保护的一项重要举措。
作为四川省首个构网型储能电站,项目建设的50兆瓦储能电站,配置磷酸铁锂电池集装箱储能系统,可将储能电池与光伏发电装置连接,形成一个具有自动充放电功能的电网,在2小时内可充电或放电5万度,不仅能发挥日内电力调节作用,同时也能改善电网安全稳定水平。
据了解,四川红原安曲一期光伏项目全容量并网后,预计年发电量达4.5亿千瓦时,可满足21万户家庭年用电需求,每年节约标准煤15万吨,减排二氧化碳40万吨,相当于植树2000万棵。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相关信息
附件下载